画廊首页 书画原作 西画雕塑 装裱修复 良师益友 名家查阅 古玩鉴赏 名家留韵 痴古藏画  联系我们
 
 

 
中国制瓷技术的发展

 

中国制瓷技术的发展

  制瓷技术是中国祖先在制陶技术基础上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从制陶到制瓷,主要是在以下三方面技术上取得了进展:

  1、 精选原材料。瓷器是以含铝成分较多的高岭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
  2、 改进窑炉,提高烧成温度。
  3、 发明和利用釉。釉是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烧结在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中国白釉瓷器萌芽于南北朝,发展于隋朝。到了唐代,河北内丘县刑窑的白瓷,已经发展为青、白两大瓷系的主流。当时著名的瓷窑除刑窑之外,还有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窑。1958年在江西景德镇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据研究,白瓷胎含氧化钙较多,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的深远意义,在于为釉下彩(包括青花瓷器)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了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彩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是我国瓷业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时期。在工艺技术上,对于选土、粉碎、淘洗、炼泥、配料、制胎、施釉、管火等都有明确的分工。这种生产的分工,既标志着瓷业的新发展,也促进了专门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宋代制瓷技术中,在河南禹县钧窑发现了窑变现象。釉中所含各种呈色元素铁、铜等,在窑中烧制时,由于火焰的性质和温度的高低的不同,所成的釉就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五光十色,光彩夺目,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   如果说瓷胎原料和釉药配制是影响瓷器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那么古代瓷窑结构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据考古资料,中国战国初期的窑型结构,已比商、周时期更为进步。

  宋窑结构的革新,也很难得重视,就北宋龙泉窑而论,它是龙式窑,依山而建,窑腔庞大,一窑可置墩一百七十多排,每排可容一千三百多件,估计一次可烧成瓷器二万到二万五千件。窑中部作弧形,可降低火焰流速,窑温可充分利用,窑温均匀稳定,使成品釉色一致,老嫩差异很小。当时由于北方烧瓷也由烧柴的直火窑,改进为烧炭的倒火焰式窑,因此也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宋代龙窑结构的废热利用,比欧洲霍甫曼式窑的废热调节火候法还要早一千多年。   元代时北方有以铜呈色,彩泽别致的釉里红瓷器。对此,景德镇工人又加以提高,制造成功了一种以钴土矿作颜料的釉下彩青花瓷器。这一烧瓷技术成就,既继承了宋瓷的优良传统。又为明代烧瓷技术的高水平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代的烧瓷技术,较之前代又有较大的进步。其突出表现是精制白釉的烧制成功。这种细腻莹澈白釉由于所含氧化铅和二氧化硅的成分特别高,并适量增加了氧化钾的含量,所以瓷釉透亮明快,纯白如奶。白釉质量的提高,为单色釉和彩釉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烧瓷条件的另一个成就是彩瓷的出现。"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花鸟图案,再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窑烧成好了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做"釉上彩"。

  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瓷器是一种白地蓝花的作品,是明代瓷器生产中的主流品种之一。明代制瓷的另一项重要成就,就是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明代瓷器丰富多彩,就单色釉瓷而言,永乐有鲜红、翠青;宣德有宝石红;弘治有娇黄;正德有孔雀丝、回青;嘉靖有孔雀蓝,其中鲜红、宝石红等铜红釉成品格外优异。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造瓷技术的高度水平。

  如成化年间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就是著名的珍品。所谓"斗彩",就是在烧成青花瓷器上加红、黄、绿、紫等彩料后,再经炉火烧炼而成的。所谓"五彩",实际上不一定是五种颜色,而是包括红彩在内的多彩瓷器,在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都藏有这种优美的瓷器。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造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在单色釉方面,康熙时烧制的天蓝、翠青、碧青、苹果绿、娇黄、粉黄、吹绿、吹红等,雍正时烧成的胭脂水、油绿、天青等釉,以及乾隆时的各种宋釉五彩……都美妍可爱。在红釉方面,康熙窑的鲜红、郎窑红,乾隆窑仿宣德的霁红以及鲜红矾红、釉里红等,都是继承并发展了明代造瓷技术,取得了新的成果。

  在彩瓷方面,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粉彩"即使在含铅的彩料中,掺入一种含砷的玻璃料,从而产生乳白色的效果,材料的颜色会变成带粉白色。例如,原来是红色的彩料变成了粉红,绿色变成粉绿……。于是所有的颜色都能粉化成不同深浅的色调,色调范围扩大了,经过细致描画,层次深浅分明,这样的釉上彩艺术效果更为突出。珐琅彩也是用粉彩的手法而制造的,瓷胎画珐琅,它和粉彩瓷器在胎质、形态、款式、风格等方面,都是精妙的。   为了减少瓷胎的变形,清代采用过量的高岭土配比作胎的技术,根据物理性能测定,由于原料淘洗加工极为精细,石英颗粒比前代细小,而且分布均匀。在烧炼温度适当而又稳定,并且能够控制烧炼时间的条件下,瓷胎中有一种外国人叫"莫来石"的含铝硅酸盐晶体发育很好,所以瓷器白度和透光性很好。

  瓷器这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发明最早。远在唐代我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大量地经过海上和"丝绸之路"运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向国外销售。在五代时传到了朝鲜,南宋时期,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竟正曾到福建学习造瓷,并在回国后建窑,成功地烧制了黑釉等瓷器。11世纪,我国造瓷技术传到了波斯,后来又传到了阿拉伯、印度、波斯,甚至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国。1470年又传播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欧洲才开始生产瓷器。


来源:互联网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04 痴古斋画廊 版权所有
电话:0533-8211199 手机:(0)13605332655
chiguzha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