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首页 书画原作 西画雕塑 装裱修复 良师益友 名家查阅 古玩鉴赏 名家留韵 痴古藏画  联系我们
 
 

 
中国书画的复制与作伪

 

中国书画的复制与作伪
 

  书画的复制与作伪在中国书画史上有千余年的记录,并常被混同而论。其实二者意义泾渭分明,由于动机目的不同,技法手段亦各有偏重。

  复制在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没有照像、印刷、电脑等科技手段的古代,用人手复制副本则是保存先贤遗迹,延续民族文化,扩大传播手段的最佳方法。古代复制书画基本有三种方法,即摹、临、拓。摹:古时常用模、撫二字,即效法之意,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具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牍景而摹之,又谓之响拓焉。"临:亦称对临,面对原本绘制副本,《东观余论》云:"临,谓以纸在古贴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拓"是将石刻、碑文、木雕等立体器物表面的凹凸文字、图象等经拓印技法转移到纸上,这类印件称拓本。

  书画复制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代。蜀僧仁里《广画新集》载:"昔竺乾有康僧会者,初入吴,设像行道,时曹不兴见西国佛画仪范写之。"是中国画家临摹外国佛像画的较早记载。东晋临摹技法己日趋成熟。晋武帝令史道硕摹《八骏图》,传至唐初"敕借魏王泰,因而传模于世"。这是文献记载的第一件知名摹本。东晋宋顾恺之《论画》内容俱是"模写要法",是在书画临摹实践的经验总结。

  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集隋前古画二百九十三卷,其中不少公、私书画均为摹本。这说明唐以前历代书画复制成果显著。自唐以降,书画复制一直备受朝野的重视。画家们以此研习技法,宫廷则以此保存、传播前代真迹。历代高手所制副本忠实地保留下了原本的面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佐证,因此其历史与艺术价值与真迹同样珍贵。

  直至今日,复制仍是保护书画文物的一项重要手段。现在中国各大博物馆都设有书画文物复制机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厂的陈林斋、金仲鱼、冯忠莲等先生均为临摹名家。复制在保护抢救古代书画文物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明史的责任感。总结古人临摹经验,研究书画复制史,当前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书画遂成了特殊的商品,于是以牟利为目的的书画作伪亦应运而生。作伪者的动机或以假冒真,牟取暴利;或夺人之爱以假换真;或自存珍秘,以赝应访;或搪塞乞索,求人代笔。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其伪本特点较自然,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亦有并无原本,完全凭空臆造者,谓之"造"。所造伪本无依无凭,更无从对证。亦有画家请他人替自己代笔作画,此类伪作多由画家自落款印,真假参半。书法代笔则多由代笔者落款,以求效果的统一。

  其二是利用原画本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类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改添款印是挖刮原本名款添以古人或时人名家款印;或将无款书画添补伪款印、题款等。拆配是将真画假跋、假画真跋或完全不相干的画、跋强行组合,其"作品"面目复杂难识。割裂是将一件作品切割多件,如通景条屏拆成单幅,手卷割成数段;或以大改小,杂凑册页等。有时完全作假与处理原本结合运用,成为双胞、三胞案。繁多的作伪方法,使千余年累积下的赝品浩如烟海,给书画鉴识研究带来无尽的干扰和危害。

  书画作伪始于魏,两晋南北朝已流行。梁武帝与陶弘景《论书启》中就讨论了王羲之帖的真伪问题,《论书表》载:"新渝惠倏,雅所爱重,悬金抬买,不计贵贱。而轻荡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娄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这说明当时民间已流行作伪之事。当时人康昕、南洲石道人就是以作伪王书牟利的。   绘画作伪,就目前所知属唐武则天朝张易之为最早。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张氏得以"奏召天下画工,修内库图画,使工人各推所长,锐意模写,仍旧装背,一毫不差"。进而以假当真还归内府,真迹留己。卫协作《毛诗北风图》张彦远就见过三本,这说明伪画已在唐代社会上已不罕见。唐末张南本给万厉寺作水陆画被窃摹,真迹被偷换出卖。

  五代后梁,刘彦齐善摹画,常贿赂收藏家的仆人,暗借真迹,伪制后退还赝本,用此手段集藏古书画真迹达千卷。

  宋代出现文物书画市场,私人收藏古书画风盛,作伪形成高潮。以李成为例,其赝品充斥宫廷内外。据邓椿《画继》载:"宣和御府所藏一百五十九卷李成画作中,真伪莫辨耶。"为此慈圣光献太后专请李成孙女在宫中鉴识真伪。宋《宣和画谱》载:"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鉴识家米芾所见李成画三百本中仅两本真迹,气恼说众多伪本"皆俗手假名,余欲作无李论"。米芾所见众多王维本仅一件真迹,吴道子三百本全是伪本,足见宋代伪作书画的泛滥情况。

  米芾善临古帖,几可乱真。米氏临帖目的虽为研习书法以至游戏,但其习作却成了别人以假乱真的材料。米芾《书史》载:"王诜每余到都下,邀过其第,即大出书帖索余临学,因柜中翻索书画,见余所临王子敬《鹅群帖》,染古色麻纸,满目皱纹,锦本玉轴装,剪他书上跋连于其后,又以临《虞帖》装染使公卿跋。余适见大笑,王就手夺去,谅其他尚多未出示。"说像王诜这样的达官名士也作伪品,他人更可想而知。

  元朝作伪书画现象也屡见不鲜。传世李公麟款《临韩干狮子骢图》卷就是元人伪作。赵孟頫是"名满四海"的大名家,其作品常被人作伪。盛懋就是临摹伪作赵画高手,传世有伪作《高逸图》、《仙庄图》。《龙王礼佛图》颇似赵画,经后人添款成了赵画伪本。俞和善写赵书,明徐一夔《始丰稿》载"一纸出,戏用文敏公印,识之人莫能辨其真赝。俞和临赵书《皇象急就篇册》卷和伪作《赵孟頫六体千字文卷》都明显露出伪作者笔法硬实特点。明清时期作伪的赵孟頫书画更甚。嘉庆以前浙东、浙西伪赵氏书画者达四百余人,较突出有詹僖、金琮、徐中行、陈谦等。
 
  元人伪作钱选画作的更多,迫使他改号,在《白莲花图》卷上自题"余改号溪翁者,盖赝本甚多,固出新意,庶使作伪之人知所愧焉"。传世之钱选款《孤山图》卷、《青山白云图》卷、《四季桃花源图》卷均属元人伪作。

  涂改款伪本《十八公图》卷系元人卢生所作,后添曹知白伪款。《溪山泛舟图》轴是元人小名家之作,后添曹氏伪款。目的在于依托大家之名以增其身价。

  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书画交易市场空前繁荣,于是书画作伪又出现了高潮,并形成地区性的特点,古今名家赝品充斥全国。

  明早期宫廷画家风格均出于仿效宋院体画风,其作品在明晚期流散到民间,多被挖、洗去原款涂改成宋人款识,这也是明院体署名画本稀少的主要原因。顾夏《平生壮观》载:"尔来三人(林良、吕纪、戴进)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吕纪《杏花双雀图》改款李迪。李在《阔睹晴峰图》改郭熙。朱锐《人物故事图》改马远《弘农渡口图》。此外王谔改马远,缪辅改徐熙等例举不胜举。

  明人完全凭空伪作名家赝品极多,有些水平几可乱真。王涞是伪作沈周的佼佼者。祝允明《记石田先生画》载"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不出十日到处有之,凡十余十者,时昧者惟辨私印,久之印亦繁,作伪之家便有数枚。"这说明作伪沈氏画作者人数既多,反应又快。伪本水平较高的有《溪山深秀图》、《石泉图》、《沧浪濯足图》、《听松图》等传世。

  明伪作文征明书画尤众,到清初余波尚未息。摹学文氏画酷似的弟子钱谷多用笔较粗,朱朗仿临为细笔,居节全仿细笔。书法代笔者有文彭、文嘉、周天球。文氏细笔山水临仿伪本传世较多,仅《存菊图》经著录的就有四五本之多,《深翠轩诗图》卷,《芝庭图》卷,《石湖图》及《离骚九歌》册,《过秦论》册等都属传世伪本。

  董其昌的代笔伪本尤多。画作代笔者有赵左、沈士充、叶有年、杜继鹏、李流芳等九人,伪本有《墨笔云山图》卷、《秋山红树图》、《墨笔山水册》等传世。

  明代的苏州成了书画作伪的中心。詹景凤《东图玄览》载"苏州专诸巷,伪造古画"。桃花坞聚集大批制造假画工匠。所造"苏州片"多以唐至明青绿工细画为主。王彪是其中高手。此外松江地区擅伪造董其昌字画。绍兴地区专伪造徐渭、陈洪绶作品。江西南昌则以伪造黄庭坚、文天祥书法为能事。

  清至民国年间书画作伪形成历史上的第三个高潮。除画家个人作伪外,还形成了地区性作伪的"作坊"。

  王翠早年临摹古画功力相当,常为画商伪造赝品出售。王氏成名后,其弟子杨晋、王誉昌又多为他代笔。鱼翼《海虞画苑略》载王誉昌"曾借耕烟画摹之,归以伪本,耕烟莫之辨"。王翚及光绪年间的姜筠均是以专门伪作王翚画作牟利者。清人伪作王翚假画遗留下来的数量最多,乾隆时傅恒办寿,寿礼只收王石谷画,一时全国出现了数万件王翚假画。

  恽寿平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伪作其作品的学生各有侧重。恽氏《墨梅图》诗堂有恽桧题语"关于作伪者,以吾所知,当代有范廷镇、张伟、董渝等三人,均为先祖(恽寿平)入室弟子,工夫深邃可乱真,时以先祖名出之,只是印章不同,若细辨之亦可知为赝品也。此外扬州高永举、马文进亦系盗先祖之名而谋利者……"。伪恽氏画作的形式多样,有伪其晚年老劲之笔者,有伪其中年特点之花木鱼虫者,亦有伪其工笔花卉者。传世之恽寿平款《东篱佳色图》、《乔柯修竹图》、《新柳图》等均系伪作。

  清代名家作品多有伪作,郑板桥作品有谭子猷作伪,吴小仙画有李著作伪,金农之作有罗聘代笔;江南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家等作品都有大量伪作传世。

  清末至近代的书画作伪具有地区性特点。

  苏州片:自明万历年间始直沿袭到近现代。其特点多以绢本设色居多,题材广泛,布置繁密,色彩艳丽,画法工细。其中仿仇英《清明上河图》者尤多,伪本流传全国。另有《白描罗汉图》、《西园雅集图》、《十八学士图》等。苏州片艺术格调不高,笔法工、板、滞、弱。

  扬州片:康熙至乾隆时期,江苏扬州地区专门伪作原济、郑板桥作品。

  湖南造:又称"长沙货",风行于康熙至道光年间。湖南长沙地区专门伪作明末清初"节烈名人"或"冷名书画家"之作,质地均用绫缎作旧。

  河南造:又称"开封货"。明末清初开封地区专门伪作唐宋元名家名臣书法。质地多用棉纸、蜡光纸。

  广东造:晚清至近代,广东地区多伪作明以前大名家之作,并多有宋徽宗标题。并常将清人作品改作古人伪品。

  后门造:清代北京地安门一带古董店中伪作,多选"臣"字款画,尤以郎世宁手卷出名。伪造乾隆御题、清宫藏印和大臣题跋,装裱用料考究,仿内廷格式。

  以上具各地区特点的赝品,经上百年时间已累积无数,泛滥全国。其中大多数作品艺术及经济价值甚低,书画收藏者尤应察之。

  近代善作伪画之能手可以张大千为代表。大千伪作石涛、八大山人作品可乱真,曾令几位知名鉴识家"走眼"。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石涛、八大作品中,均常有张氏作伪之赝品。此外,北京的祁井西、薛慎微,天津张逸庵,北京善写伪款兼善修补旧书画的名家张鉴轩等亦为近代作伪高手。

  对伪本摹本的鉴别是件极复杂的事,尤应对伪存真,仔细分析才行。对书有"某某摹"字样的书画亦不可丧失警惕,而仍应根据全面情况审慎地作出具体分析。


来源:互联网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04 痴古斋画廊 版权所有
电话:0533-8211199 手机:(0)13605332655
chiguzha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