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首页 书画原作 西画雕塑 装裱修复 良师益友 名家查阅 古玩鉴赏 名家留韵 痴古藏画  联系我们
 
 

 
中国古代的眼镜

 

中国古代的眼镜

  一、眼镜的称谓

  先说那两个难写的字,眼镜的古称, 音AI4DAI3。这是眼镜的阿拉伯文或波斯文 的音译,前者写为al-unwainat,后者写为 ainak。古代原有同音的两字,于是人们借用此词作为眼镜的书面语。原指云彩遮住太阳,《一切经音义》卷三引文说:"云覆日为叆叇也"。可见,原意与眼镜毫不相干。日本在18世纪初, 也将眼镜称为同样名称。成书于1712年的《倭汉三才图会》即如是写之,显然,这是从中国移用到日本的眼镜名称。但是,早在15世纪末,已有人将它称之为"眼镜"了,

  明代郎英在其著《七修类稿续稿》卷六中专 有题为"眼镜"的一节文字。他写道:"少闻贵人有眼镜",郎英生于1487年,其少年听闻"眼镜",当是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的事。

  不过,现在早年音译的这一词早已不为人所知,而意译的眼镜一词却一直沿用至今。甚至有人以为中国早已有眼镜,因为早已有这一词--这也算一种望文而生的联想吧。


  二、眼镜的起源和自西向东的传播


  据说,欧洲的眼镜是由意大利比萨城一个玻璃工创制的,时间在1286年之后不久。为了挣钱,他一直将他的制作方法秘而不宣。早期的这种眼镜,是将镜片装在可折叠木框或金属框里,镜框可以开合。配戴时夹在鼻子上,不用时,将其折叠,置于镜盒里。作于1380年的教皇保罗画像中,保罗所戴的正是这种眼镜。

  早期的眼镜都是老花镜,也就是远视者所用的凸透镜。到16世纪中叶,才有近视者用的凹透镜。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明人绘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观看杂耍把戏的闹市场面,其中一位老者戴一副眼镜,坐在挂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口。这副眼镜跟保罗教皇所戴的一样,都是夹在鼻梁上的夹鼻镜,既没有挂于耳朵上的两条腿,也没有用丝线联结、系于脑后。

  眼镜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光学器具。从文字记载来看,眼镜传入中国是在15世纪初的事。明代张宁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见过的两副眼镜,张宁是1454年进士。与此同时,罗懋登在16世纪末著《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的第五十回写道:永乐八年(1410年),满剌加国王朝贡"某某十枚",因此,可以说,眼镜传入中国已有600年的历史了。这些记载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绘画相互印证,表明早期欧洲的眼镜曾通过海路或西北地区的陆路传入中国。

  后来欧洲的眼镜发展为系绳式眼镜。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吴县祥里村毕沅墓中出土了一副眼镜,其形状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所绘类似,只是在两个装镜片的圆形框上附有供系结于脑后的绦带,眼镜架是一个黑漆木框,眼镜是水晶镜片。但毕沅的这副眼镜显然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因为当时西方的眼镜片都是玻璃制造的。

  三、中国文人对眼镜的描述

  早期记载中,有明代田艺蘅(生活于16、17世纪之际)在其著作《留青日札》中写道:

  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大如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缓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某某也"。

  眼镜传入中国后,成为文人墨客作诗赋词的对象之一。《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1648-1718)在其40余岁时曾作五言诗《试眼镜》,其中几行写道:

  西洋白眼镜,市自香山墺。制镜大如钱,秋水涵双窍。蔽目目转明,能察毫末妙。暗窗细读书,犹如在年少。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朝廷以《眼镜》为题考翰林,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地以纯科技事物择才的事件。结果,通晓西方科技知识的阮元、吴省兰二人双获甲等翰林。

  四、眼镜在中国的普及

  早期传入中国的眼镜大多是老花镜。随着光学知识在明末清初的传入,中国人不久就学会制造眼镜,毕沅墓出土的眼镜就是明证。江苏光学家孙云球(生活于17世纪30-60年代)、薄珏(生活于17世纪上半叶)、黄履庄(1656-?)等人都曾以制眼镜和光学器具谋生。18世纪,一个新兴产业即眼镜制造业在中国出现,大的城市出现多家眼镜店,甚至出现了眼镜街。北京的眼镜店"三山斋"建于乾隆初年,而乾隆末、嘉庆初,广州太平门外眼镜街的产品已行销全国。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以制镜谋生者为数不少。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生产的眼镜在质量上超过了舶来品,这是因为中国的镜片均使用水晶制作,眼镜亦随之普及。


来源:互联网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04 痴古斋画廊 版权所有
电话:0533-8211199 手机:(0)13605332655
chiguzha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