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近现代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 近些年来,加强了用近现代史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在一些革命遗址、纪念地和一些近现代著名人物的故居、墓地等处,建立了一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许多省、市、地区的博物馆也都相继增加了近现代史的陈列展览,这是一个契机,近现代文物鉴定的理论和培训一定要跟上来。
理论和方法 近现代文物的鉴定工作是近些年才开始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因缺乏大量的实践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还没有定论的东西,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近现代文物的定级中要重视文物的社会教育价值。古代文物因有其自身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经济价值,比较好确定其等级。近现代文物如果有的只从本身看,是确定不了其等级的。例如抗战时期的一把椅子,当然首先考证是否真品。从这把椅子本身看不出什么艺术和经济价值,如果我们不把它与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联系起来,是很难确定其等级的。我们说近现代文物鉴定,主要看其代表性、典型性、标志性和它所起的历史作用,看其对观众的感染力、震撼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教育价值,这是我们确定其级别的主要因素。当然,要确定这把椅子的级别,还要看其与物主的密切关系、流传经过和椅子本身的造型、雕刻图案等诸多因素。
2、在近现代文物的鉴定中,也存在物以稀为贵的问题。这种价值论,在古代文物鉴定中存在,在近现代文物鉴定中也同样存在。不论是"正面文物",还是"反面文物",只要存世数量极少,流传经过不一定十分清楚,但其本身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有一定的价值,这样的文物就可以确定为珍贵文物。国家文物局近现代文物鉴定组在我馆鉴定四川建川博物馆展出的抗战文物时,就有这种例子。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有几张宣传画,且都是出于大家之手,在市面很少见到,这组画都被定为一级品。抗战胜利时,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即兴画了一张寓意抗战胜利的国画。还有张作霖寿辰时,属下送他一把象牙扇,其上还微雕着许多字,以上这几件物品均被定为珍贵文物。 3、流传经过清晰与否,是该件文物价值鉴定的重要依据。近现代文物传世的较多,特别是一些印刷品,书刊杂志也好,报纸地图也罢,只要不属于手稿、笔记之物品,这类东西不少,但不是说这些物品都没有多大的价值,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同样两本延安时期的整风文献,一本来龙去脉不清楚,只是知其内容。而另一本是一位抗日老将军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用不惜牺牲生命的危险带在身上,像宝贝一样用油布包好,使其毫无受损。他视党的文献如生命,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他坚决不肯,一定要捐献给我馆,并一再嘱托要以此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这本书就要比前一本的价值大一些,它的流传经过清晰,除了它本身的内容外,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它背后那动人的故事,就是对文物价值的最好诠释。 有时候一件文物,通过鉴定也知道是真品,但就是流传经过一点儿不清楚,所以,在对其进行鉴定时,价值就不好确定。当然我们不是说没有流传经过的文物就都没有价值,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文物本身的内容就可断定它的价值。像前面提到的丰子恺的画、保卫中国同盟的宣传品等。 4、文物也存在辨伪的问题。笔者多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或者干脆把照片寄来进行鉴定或估价,最多的是这样两件物品,一是日本军刀,特别注明是昭和某年,冈村宁茨字样,一是"七七事变"纪念章。真正的日本军刀制作工艺很细,高级军官使用的就更讲究了,市场上的大部为伪造品,带"冈村宁茨"字样的,多为假的。"七七事变"纪念章,很多人都有,从工艺、重量等方面都经不起推敲,多为赝品。也有文献、照片等造假的现象,从纸张、文字等方面往往露馅,一看便知。识别赝品,有长期的实践过程和深厚的功底,要多看真品。 几点想法和建议 近现代文物的鉴定工作刚刚起步,往往凭着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鉴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文物种类不管是从质地分还是从功能分,都远远超过古代文物。笔者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简要陈述于此。 1、多进行研讨、交流,共商近现代文物鉴定理论和方法的大计。把全国数以百计有关近现代史的博物馆、纪念馆、专题馆中,长期从事文物征集、鉴定、研究的人员经常集中在一起,举办各种形式、各种类别的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等,共同切磋、探讨近现代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这样反反复复进行多次,大家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然后把其整理出来,再通过一系列的修改补充、使之不断完善,最后形成一种大家都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关于近现代文物的鉴定理论和方法。这个工作要抓紧来做,不久的将来,我们近现代文物的鉴定专家就会在这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中涌现出来。 2、组织资深专家编辑一些带指导性的书籍。虽然近现代文物的鉴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有些老同志,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近现代文物的征集、鉴定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很深刻的体会。结合具体的文物照片,把他们的经验、认识谈出来,整理成册,这会对刚刚从事这项工作的年轻人有所启迪。在成熟的理论没有形成之前,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指导性书籍。 3、把近现代文物再细化、分解。近现代文物虽然和古代文物在时间跨度上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种类和数量要大得多,可以说种类庞杂,数不胜数,究竟怎么分类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例如可按时期分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的文物,这样相对集中一点儿。但不好解决的问题是,有不少文物有其延续性。也可以像古代文物那样,先按类别、质地分,再在其中按时期分,这样就可以解决某些文物延续性问题。当然还可以按专题分类,如钱币、邮政、警察、家具、民俗、机车、航空等,这样分的好处是,发展脉络比较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分﹖大家可以充分讨论。笔者只是想说,近现代文物的概念太大。 4、要保持一个基本稳定的队伍,要重视长期从事近现代文物征集、鉴定和研究的老同志。近现代文物鉴定工作起步较晚,专家为数不多。要培养文物鉴定专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项集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技术性于一体的工作,需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他要熟悉近现代史,诚如阮家新先生所讲,还要有某一方面、某项技能或某项专史的知识和研究功底。有些单位在机构改革中,一些多年从事文物征集、鉴定、研究的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年龄超过50岁,就没有岗位了。这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是文物鉴定这个专业,在近现代文物鉴定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中,他们是奠基人的角色,我们的事业还离不开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