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瓶 考 略 梅瓶器型的演变 宋代梅瓶多小口外卷。其中,北方各窑生产的梅瓶丰肩,形体修长,胫部瘦削,秀丽挺拔。南方生产的梅瓶则肩较溜,略显矮胖。 辽、西夏及金代梅瓶均受北宋北方窑的影响,具有形体挺拔修长的特点。 元代梅瓶造型为小口外折,短颈呈上窄下宽之梯形,肩部比宋代梅瓶更趋丰满,胫部也随之增大,至足部微外撇。 明代以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最具代表性,小唇口微外撇,短颈中部微束,丰肩,腹以下渐收敛,给人敦厚稳重之感。清代梅瓶除仿永乐、宣德时的造型外,有所创新。创新式样口部增大,肩部也加宽且常有附加装饰。 梅瓶的品种 梅瓶自唐创烧以来,作为一种传统的瓶式,各时期均有多个窑口烧造出品种丰富的器物。 宋代北方河北磁州窑、定窑等名窑出的梅瓶有白釉黑花、白釉划花、钧釉、黑釉自花、白釉划花等。南方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等名窑分别烧制青白釉、白釉褐花、黑釉剔花、青釉及褐绿彩绘梅瓶。 元代景德镇烧造出青白釉、青花、蓝地白花、釉里红梅瓶。磁州窑烧造白釉、孔雀绿釉、孔雀绿釉黑花梅瓶。 明代梅瓶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青花红绿彩、黄釉青花加红、哥釉青花、仿哥釉、青花赭彩等几十个品种。 清代梅瓶品种更为丰富,计有青花、豆青釉青花、黄釉青花、青花红彩、青花胭脂紫彩、淡描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白等近百个品种。 梅瓶的用途 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宋代的经瓶即梅瓶,是盛酒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上海博物馆所藏两件金代磁州窑自地黑花梅瓶,一瓶腹部书写"清洁美酒",另一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均表明了梅瓶的贮酒功用。 从明代墓葬的出土资料得知,明代时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