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农历纪年法
农历纪年法叫干支纪年法。它起源于夏朝,又称夏历,对农事有指引作用,故称农历。它以十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配对纪年,周而复始。
木版水印:一种完全依靠手工技艺印制中国书画的雕版印刷技术,是用许多块木版多次套印而成。全部印制过程有勾描,刻版,印刷三个主要工序。它凭借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工艺技巧,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的还原复制,是任何现代化机器都无法取代的,完全可称之为一种艺术再创作。
木版水印艺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王阶刻的“金刚经扉页”插图是现存最古老的木版水印作品。自唐以来,随着科学、文艺、戏剧、小说的日益发展,许多书籍都附有精美的插图。至十六世纪开始有了彩色套印。以后的四百年中,木版水印艺术经历了一个稳定发展的过程,近三十年来更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改进,并获得了新的发展。现在的技术不仅可以印制诗笺小品,而且能够印制十分复杂的绢本绘画和巨幅长卷。
木版水印画是用许多块木版多次套印而成。全部印制过程有勾描,刻版,印刷三个主要工序。勾描工作由画家们担任。勾描前先要分色分版,即把画稿上所有同一色调的笔迹划归与一套版内,画面上有几种色调,即分成几套版。色彩简单的画面有二,三套至八,九套不等,工细而复杂的要分到几十套,大幅的甚至分到几百套。勾描时即按照分就的套数用墨线勾在一张透明纸上,然后把这纸粘在木版上付刻。刻者除依据墨线雕刻外,还须参看原作,细心领会,才能把原作的精神和笔法传达得惟妙惟肖。各版刻成后,依次逐版套印成画。印刷所使用的纸,绢,墨,色等材料,和原作的材料完全一致。因而用这种方法印出来的画几乎可以乱真。人们也常把木版水印工作看成是一种艺术品的再创作,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木版水印画的装裱形式有画轴、画片和册页等。
版画:作者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
珂罗版:属平版印刷范畴,是最早的照相平版印刷之一。多用磨沙玻璃作为版基,涂布明胶和重铬酸盐溶液,制成感光膜,用阴图底片敷在胶膜上曝光,制成印版。
料器:又称"玻璃器",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料器制作工艺是中国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工艺之一。
料器以一种溶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最早由西域地区(今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到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清代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北京出现了首家大规模的"琉璃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受到皇室成员的欣赏。
明清时期的料器生产,以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地最为著名。山东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别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料器雕刻,制作极为精美。其品种包括日用品、装饰品和首饰等近千种。北京料器精工细制,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仿玉制品,几可乱真,其工艺水平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品种包括各种传统首饰、日用装饰品和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余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蜜蜡是琥珀的一种,在物理成分和化学成分上都和琥珀没有区别,只是因其“色如蜜,光如蜡”而得名。
碧玺:宝石级电气石的俗称,英文名称为Tourmaline,是从古僧伽罗语“Turmali”一词衍生而来的,意为“混合宝石”。
岫玉:岫岩玉,简称岫玉,是以其产地命名的。
玛瑙:石英的变种,是由二氧化硅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石英的一种。
寿山石:福州寿山地区出产的一种矿石,有“石中之王”之称。
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器物。
八破纹:即“八破图”,画的是经火烧过的信封、邮票、信笺、毛笔、铅笔等等,虽然破败,但颇有历史沧桑感与文化气息。
书画形式
托片:画心的背后简单的托一层宣纸称为托片。镜心:镜心亦称镜片,是托裱后的画心,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心。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立轴:立轴亦称挂轴,包括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等,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横幅:又称横批,是指经过装裱的横向的字画。
对联: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一副。
屏:屏亦称扇屏。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其正面粘贴绢画。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屏主要分为条屏和通景屏。
中堂:中国旧式房屋,楼板很高,人们常在客厅(堂屋)中间墙壁上挂上一副巨大的字画,称为“中堂”。
斗方:横竖大致相等的方形书画作叫斗方。斗方可装在镜框内,十分雅致。小品:所谓小品,指面积较小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在小房间,十分精致。
条幅:长条形的字画称为条幅,如对联是由两张条幅配成。较长诗文,如不用中堂写,可分裱成条幅,非常美观。
手卷:即长卷,是将字画装裱成长轴一卷。手卷画面连续不断,多是横看的。册页: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裱形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将单张小斗方装裱成镜片,另一种是将若干张单片连在一起装裱成折叠式的本子,称册页本。
绢本:绘在绢、绫、丝织物上的字画,称为绢本。纸本:绘在宣纸上的字画,称为纸本。宣纸分两种,一种容易吸水的是生宣;另一种不易吸水的是熟宣。
跑墨:是指由于装裱不当而造成的墨渍扩散或对空白处的沾染。
瓷杂完残
磕:陶瓷器身局部被冲击而残缺,属硬伤。冲:陶瓷器物因磕碰而造成自口部向下内外胎釉成一条线的裂痕。
纹:陶瓷器物因磕碰而造成釉面或胎釉的裂痕。开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不是外力的磕碰造成,而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烧成过程中产生的。
磨口:陶瓷器物口部因磕碰缺损,后人用砂轮将伤口修复平整,或直接锯去部分器身。磨底:将陶瓷器物底部的缺陷或底款磨去。
截口:陶瓷器物口部因磕碰缺损,后人直接锯去部分器身,使口沿平整。伤彩:釉上彩瓷器,如五彩、粉彩等因时间久远或长期使用而导致的彩色剥落。
后加彩:即添彩,后填彩。在旧瓷器上新加彩绘,再在低温炉中烘烧。惊釉:“惊釉”是指瓷器的釉面因外力碰触或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均匀而细小的裂纹。
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盖,而出现的露胎现象。炸底:陶瓷器具因磕碰而造成底部的釉面或胎釉的裂痕。
失亮:又称失釉,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失去光泽。窑伤:暴釉、缩釉、窑封、窑粘、变形均属窑伤。
炸釉:由于坯釉的膨胀系数不相适应而造成瓷器釉面产生裂纹。爆釉: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缺陷。由于施釉薄厚不均,在窑内烧成是产生部分釉层暴烈。
缩釉:瓷器缺釉的一种现象。指釉面向两边滚缩,形成中间缺釉露出胎骨。窑封:又称窑裂。陶瓷器出窑之前坯釉同时开裂的裂纹。
窑粘: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粘上的窑里的杂质。粘伤:器物碎裂后用粘接的方法修补。锔伤:瓷器有冲或纹后,以打锔子的方法修补。
瓷杂知识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
五彩: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在炉中以低温二次烧成。粉彩:瓷器釉彩名。是受康熙五彩的影响发展起来的釉上彩新品种,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较丰富。由于感觉上比较柔软,故又称软彩。
料彩:清代景德镇用珐琅料所绘彩瓷品种。色料一般为红蓝二种,均淡雅柔润。料彩始于雍正朝,盛行乾隆时,嘉庆、道光年间仍有少量生产。
祭红:瓷器釉色名。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以高温烧成的鲜红色泽。因为色泽深沉,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故叫“祭红”。
祭蓝:又称霁蓝,瓷器釉色名。是在石灰釉中掺入适量的钴料而烧成的蓝色釉。矾红:以三氧化二铁悬浊体着色的低温红釉和红彩。红釉和红彩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故称矾红。
反瓷: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入窑熔烧的一种瓷器。开光:瓷器上构成圆型、长方形、菱形、扇面形等外框,在其内绘画,谓开光。
笑:象牙上自然的开裂俗称为“笑”。浅降彩: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描绘文饰,色调清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始流行。
|